潮鸣街道位于杭州市下城区,区域面积1.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7.4万人,人口密集、房屋老旧、老龄化比例高,是典型的中心城区老街道。推进各项民生实事,是潮鸣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力抓手。
潮鸣街道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项目是杭州市首批13个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改造提升试点项目之一,荣获全省样板工程荣誉称号。项目共涉及小天竺、知足弄两个社区居民楼71幢,总建筑面积22.08万方。
石板巷小区是潮鸣街道二期旧改的典型示范小区,改造前有着很多老旧小区都会有的通病,例如房屋结构整体老化、基础设施陈旧、公共空间不足、无物业管理等等。小区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占地面积约3000㎡,共有3幢房子,10个楼道,住户226户。并且石板巷的人口老龄化也特别严重,光7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近80位。
走进现在的石板巷改造后,如今走进焕然一新的石板巷小区,青砖白墙、亭台水榭,好一幅江南别院的味道。门口的假山景观池里,几条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让人看着心生欢喜。
居民自管自治一直是石板巷小区的优良传统,小区依靠社区热心志愿者进行居民自治,6年来小庭院有序地运转着。
自治会的居民们每天两人义务排班轮流参与暖心岗值守,加强安保力量。旧改期间,党员志愿者、潮爸潮妈服务队设立了免费爱心茶水摊,每天为工人们递茶送水。而这群自治会热心志愿者的牵头人,就是60岁的谢跃进。
到底是什么让40多年的老石板巷重新焕发新青春?一方面是旧改的好政策,同时这也是全体小区居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的小区,除了有美景,还有很强大的三方力量——小区党支部、小区自治会和小区管家,这三支队伍有效构建起了老旧小区新三方协同治理的组织架构。
谢跃进就在这其中起着粘合剂的牵头作用,所以居民家里有大事小情,大到抬家具,小到通个马桶修个电灯,总喜欢招呼一声“谢师傅!小飞侠!”喊他来帮忙,他也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笑呵呵地给大家忙里忙外。凭借着三方共治合力,小区依托党员包楼、党群议事等有效载体,顺利办好了旧改、既有住宅加梯、垃圾分类等多项民生“关键小事”,居民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不久前,居民自发用旧停车棚改造小区活动室。曾经面积小、条件差的活动室变身小区党群驿站崭新亮相。这里还开辟了“暖石小筑”工作室,专供居民协商议事。
小区自治其实不容易。多年前,庭院改造后的石板巷小区焕然一新,环境好了,硬件上去了。可是,缺乏管理,再好的环境也会昙花一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谢跃进带头提出了一套小区自治管理模式,由包括他在内的热心居民组成了一支自治队伍。
自治会成员要做什么?事情不简单。小区只配备了一名保安,上班时间是早上8点到下午5点。在这之外的时间,自治会的热心居民就成了小区的安保力量。以谢跃进为首的志愿者会在大门轮流值班站岗。而小区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呢,志愿者们也会每天一起打扫。像落叶最多的秋季,谢跃进和邻居们会早早起床,帮着一起清扫落叶。
热心肠的谢跃进早就成了这个小小庭院里的“主心骨”。居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他忙碌的身影:在雨雪天气走访老人,谁家的水管漏了、灯不亮了,只要和他说一声,谢跃进就会及时上门帮助解决。石板巷里老居民多,对这些上了年岁的邻居,他总会多管管。
石板巷的冯奶奶摔了一跤,盆骨骨裂,出院后很长一段时间只能躺在床上。可是,儿子要上班,只能在午休时间将午饭带回来,很多时候照顾不到老人。谢跃进二话不说,扛起了这个担子,经常上门看望冯奶奶,端水、喂饭,甚至端屎端尿。冯奶奶说,真的比儿子还贴心。
石板巷小区每年都会过自己的邻居节,这也是谢跃进一手张罗起来的。大家过节的方式很简单,却很温馨:自治会的会员们买来新鲜的猪肉、芹菜、小葱等食材,再邀上几个热心的居民一起动手洗菜、切菜、和面、擀皮、包饺子。热腾腾的饺子煮开了,左邻右舍聚在一起吃饺子、聊聊天。谢跃进还会和邻居们一起,把饺子送到没办法下楼的老人们手里。像是一个发光发热的小太阳,谢跃进带动了一个又一个邻居,让小小的石板巷小区变得团结又温暖。
在谢跃进的带动下,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得到极大提升,纷纷争当旧改项目宣传员、工程监督员、问题协调员,为旧改凝聚了强大力量。同时,加入潮爸潮妈志愿者队伍,维护综合改造提升后小区的环境秩序,巩固改造成果,共建共享文明幸福的小康生活。
潮鸣街道党建办副主任 温艺华
杭州市建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