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低调谦逊睿智的老爷子——记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唐葆亨大师
2019-06-18 10:13:25
原创来源:
点击量:13346
采访唐葆亨大师的那天,我比约定时间到得早,站在安吉路18号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门口,看着这幢由唐老负责设计的办公楼,内心感慨良多。这幢办公楼真正诠释了“经济、实用、美观”的设计理念,它中轴对称,中段五间开,门廊三开间立柱,通高两层,上置额枋,四坡顶,将东西方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保安师傅听说我要采访唐老,都是一脸的骄傲。师傅说唐老现在已经92岁高龄,仍然风雨无阻每天来上班,单就这份坚持和执着就让人心生佩服……
师出名门成为当代建筑师
走进唐老的办公室,看到他正拿着放大镜在仔细地研究桌上的设计图纸。我们的到访,再次打开了他的回忆之门,往事历历在目。
出生商贾之家的唐葆亨似乎是个“异类”,对家族的生意兴致全无,反而痴迷于绘画。这在父亲眼里,就是“不务正业”。所幸,他的大哥扛起了家族的重担,让他得以在自己向往的世界里徜徉。1946年抗战胜利,“国立艺专”向社会招生。幸运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唐葆亨凭借自己过硬的文化程度和绘画天分,唐葆亨如愿以偿考入“国立艺专”。当时的“国立艺专”大师云集,每一位先生都让唐葆亨心生向往。
唐葆亨入学第一课学习绘画,素描老师曾经是全球身价最高的华人艺术家赵无极,这让他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最重要的是,赵老师教会了他如何用画家的眼睛去探索世界的美,这让后来成为建筑师的他终身受益。
而他职业教育的第一位重要导师,则是中国第一代留学归来的建筑师吴景祥,吴先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是能不厌其烦的启发他的设计想法,鼓励他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也正是在吴先生的启蒙和指导下,他走进了建筑专业的殿堂。
另一位重要的专业老师顾恒,是非常重视建筑功能的合理性和构造技术的科学性。顾老师将建筑模型的制作作为设计的重要环节,并要求学生用模型来帮助理解建筑形态,推敲方案的设计,这种设计方法深植唐葆亨的设计习惯。
1949年,在顾恒老师的带领下,艺专的老师和同学们承担了当时杭州最大的一项工程——杭州人民大会堂。亲历了一个创新中国传统风格的设计实践,这个工程对他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国社会、政治动荡的5年间,西子湖畔的这座艺术学院,成了庇护唐葆亨完成职业教育的净地,没有战火,没有硝烟,有他挚爱的专业和热爱的老师,非常幸运地接受了完整的专业教育。
省体育馆作品成为他的最爱
1951年8月毕业后的唐葆亨被分配至浙江省建筑工程公司设计室,即后来的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1953年至1958年,唐葆亨迎来了第一个创作的黄金时代。期间的代表作有省政府办公楼方案、省总工会工人疗养院、江山岛烈士陵园、中国民航局杭州九溪疗养院、安吉路18号东楼、杭州南屏室内游泳池等。唐葆亨的成功,在于他能够全面看清摆在自己面前的问题,积极实践文化传承的建筑思想,设计清新而有深度,并将建筑融入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1966年至1976年,他参与了杭州3个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浙江省体育馆、笕桥机场和杭州剧院。1965年3月,唐葆亨受命设计省体育馆。时年38岁的他是第一次设计跨空间的体育建筑,作为体育建筑的“菜鸟”,他去上海请教吴景祥先生,吴先生引荐了体育建筑方面非常优秀的专家、同济大学的葛如亮老师,葛老师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积淀,向唐葆亨介绍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体育馆案例。
在葛老师的帮助下,唐葆亨仔细分析了体育馆观众自动入席观测记录,发现方形平面的体育馆有4个角的空间是浪费的;圆形平面则有两个侧面的空间无法有效利用,空间利用最合理应该是椭圆形平面,只是当时还没有成熟的结构选型可以适用椭圆形平面。唐葆亨又分析了体育馆的剖面,综合视线、通风、声学以及经济性的要求,推算出最佳的屋盖应该是两边高、中间低的曲面造型。
汇总后发现,只有一种空间悬索结构最符合体育馆屋盖的要求,但是以当时的技术力量,周围没人敢为唐葆亨的这个选型做结构设计。在同事的帮助下,邀请了当时著名的结构专家何广乾教授来杭州论证悬索结构的可行性。
唐葆亨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春日的午后,在安吉路设计院的办公室里,何广乾教授听完自己的陈述后,深思良久,然后微笑着说“空间悬索结构可以做的”。时至今日,唐葆亨在提起何教授时,眼里依然会放出光芒,直说是他生命中的贵人。
4年的全身心投入,1969年9月省体育馆竣工。他最初的设想全部得以实现。体育馆建筑面积为1.26万平方米,5420个观众座位,比赛大厅首次采用椭圆形平面和双曲面抛物面的屋盖结构,场馆既保障了空调的有效运用,又达到了美的视觉效果,且经济合理的内部空间和屋盖结构体系获得了完美的统一。
省体育馆是唐葆亨最喜欢、最重要、最著名的作品。它是建筑、结构与美学的完美结合体。唐葆亨总结了他的设计实践,撰写的《体育馆建筑创作浅谈》被选入《体育馆建筑论文集》,浙江省体育馆也作为经典案例,载入了《中国现代建筑史》。在1993年被中国建筑学会评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把中国文化在建筑上完美展现
“文革”结束,我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此时的杭州正站在一个文化的断层上,传统文化遭受了“十年浩劫”,公众急需恢复自己在文化上的自信心。杭州剧院的设计和建造应运而生。1978年国庆前夕,杭州剧院竣工。它的设计风格和建筑理念,得到了一大批国内外建筑师的好评。
唐葆亨意识到,中国要面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筑是最基本的媒介,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承担着传播文化的使命。当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很好地传承时,就会慢慢地积聚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足以影响世界。此后,唐葆亨更把设计扎根于传统文化,再根据当地环境因素,完美地把文化和环境结合在一起。
1984年11月,唐葆亨任浙江省建设设计院总建筑师。在他带领设计院期间,创作的作品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据统计,1990年全院投标23项,17项中标;1991年全院投标18项,15项中标。而就是这样一个鼎盛时期,唐葆亨完成了华东传统民居的研究。
唐葆亨认为传统就像一颗树,它依赖自己扎根的土壤,为了枝叶的繁茂,它必须不断地从土壤中汲取营养;而建筑要传承和发展传统,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滋养。唐葆亨一直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在前,环境在后,所有的设计都要根据当地的传统文化结合环境因素才能完美展现。谈到目前的小城镇综合整治和古村落的保护,唐葆亨认为,一定要在原来建筑上进行修缮,修复的不仅是房屋,更能使传统文化得到沉淀,让乡愁有归处。
就是这样一位低调谦逊的老爷子,我想如果不是同事蒋纹一时之间的好奇,经常找老爷子聊天,如果不是老爷子不经意的说出自己之前的故事。可能这样一位有着丰功伟绩的老爷子就此随着时光的消逝而被淹埋。在这里要特别感谢蒋纹老师,因为她的《建筑师唐葆亨》,让我们有机会走近唐老,了解唐老。唐老说,他想活到百岁,他还想看看国家大力发展的雄安新区是如何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进行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建设典范的......我想这样睿智的老爷子肯定能寿与天齐。
通讯员:王丽萍
关键词: